[近代诗人]关于近代的文学论文

2024-01-24 散文诗 阅读:

  文学中的一切都是以人来对待人,以心来接触心的。大量的民俗现象本身就是一种宏大的美学景观,虽然这些民俗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反映在沈从文的小说当中则说明了作者主观上的审美意识。

  关于近代文学论文篇1

  试析老舍小说中的启蒙者形象

  摘要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学一直以最有力的方式支撑着每一次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老舍以客观的角度、理性的思考和真实的叙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启蒙者形象,为中国早期的启蒙文化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指引和推动作用。

  本文从老舍小说中启蒙者的形象类型和塑造艺术两个方面来解析老舍小说中的启蒙者形象。

  关键词:老舍 启蒙者 启蒙文化

  引言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以鲁迅、老舍为代表的中国文学工作者将文学革命的重点转到了启蒙文化上。

  这场文化启蒙运动虽然是效仿西方的启蒙运动,但又有着当时中国文化革命的特色。

  由于当时中国正处于政治斗争的激烈时期,所以这场文化启蒙运动的最大特点便是救亡与启蒙相交织。

  启蒙者以手中的笔作为革命的武器,向腐朽的封建思想进行宣战,利用文学作品来宣传和普及新思想,希望唤起民众的觉醒,让民族救亡的精神理念深入民心。

  中国的启蒙文化可以分为三种。

  一种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显性启蒙文化,在这种文化作品中,作家直接对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进行毫无隐晦的正面批判,并直接提出救亡思想理论,从正面直接宣传启蒙思想;第二种是以废名、沈从文为代表的隐性启蒙文化,在这种文化作品中,作者并不是直接提出启蒙文化思想,而是将其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潜在描写。

  而隐性启蒙文化的传播者意在反思和憧憬古老的田园牧歌式生活。

  这样的空想和对现实的逃避自然是无法引起社会的共鸣和认可的;第三种便是以老舍为代表的启蒙文化。

  相对于前两种启蒙文化,第三种启蒙文化更加关注当时中国社会在启蒙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现的典型人物,因而更具时代特征。

  老舍小说的第三种启蒙文化是对现实客观、冷静的思考。

  下面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解析老舍小说中启蒙者的形象。

  一 老舍小说中的启蒙者形象类型

  老舍小说中启蒙者的形象是其启蒙文化的重要表现人物。

  作者的思想、观念都是通过小说中的启蒙者形象来具体化的。

  从类型上来看,老舍小说中的启蒙者形象可以分为三种即归来型启蒙者、矛盾型启蒙者和理想型启蒙者。

  1 归来型启蒙者形象

  归来型启蒙者是指一批出国留学归来者的形象。

  这些留学生由于受到西方先进思想的熏陶和教育,自然在思想上要比国内的民众更加先进,所以称他们为启蒙者。

  然而,老舍笔下的这些所谓的启蒙者并未给这个重症缠身的国家带来多少希望。

  中国国民几千年形成的劣根性并不是一次短暂的国外求学经历所能改变的。

  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求学者其结果不过是回国之后多了一个可以吹嘘和招摇撞骗的光环,对于国家的救亡,对于文化的启蒙,这些归来型启蒙者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如老舍小说《文博士》中的主人公便是这一启蒙者形象的典型代表。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文志强的美国留学博士。

  心术不正却又野心勃勃的文博士回国后并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于是他开始通过种种手段,处心积虑地接触有钱人,并希望通过给有钱人当女婿的方式跻身上层社会。

  于是他通过中间人接触到了富商杨家,为了博得杨家人的欢心,文博士忍受着各种屈辱,他陪杨家的女眷们抽烟、打牌,并想方设法地接近杨家六小姐。

  终于,文博士得到了机会――杨家六小姐的大姐夫给了他一个所谓的官职。

  升官后的文博士一脚踢开了曾经给他莫大帮助的中间人并继续挖空心思地向上进行巴结。

  小说写到此处便戛然而止,留给作者巨大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文博士代表了当时一批归来者的形象,他们空有一个留学的经历和一纸空头文凭,没有真才实学,更没有一个启蒙者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由于他们自己放弃了启蒙者的身份,自然也就无法担当应有的责任。

  而他们的留学身份自然也就只能成为他们升官发财的一种资格和手段。

  2 矛盾型启蒙者形象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出国的机会和经历,留在中国本土的人同样在思索着如何在救亡和启蒙运动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这便是老舍小说中矛盾型启蒙者的形象。

  这里之所以将他们称之为矛盾型启蒙者是因为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救国愿望,另一方面又有着人性本身的懦弱,无法为了救国和革命而舍弃自己的小家。

  所以,当他们需要在家庭和国家之间做出选择时他们便会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骆驼祥子》中的曹先生、《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都是矛盾型启蒙者的代表。

  祁瑞宣是“四世同堂”中的第三代长房长孙,所以他身上既有老一代市民性格中懦弱的一面,又有接受新式教育而相信变革的一面,这就造成了祁瑞宣性格上的矛盾冲突。

  一方面他对侵略者的种种罪行深恶痛绝,刻骨铭心,并且知道国民应当奋起反抗,所以他才以一个启蒙者的身份劝说周围的人去参加革命。

  但另一方面,他不愿意面对革命所带来的牺牲和对生活的影响,所以自己并没有彻底投身于革命,只是以各种方式来帮助投身于革命的邻居、朋友乃至亲人。

  祁瑞宣的矛盾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

  只不过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祁瑞宣的矛盾增加了新时期启蒙思想与传统小市民意识的碰撞。

  相对于归来型启蒙者,矛盾型启蒙者有了较大的进步。

  因为矛盾型启蒙者认同自己启蒙者的身份,并担当着启蒙者的责任。

  他们关心国家的命运,并对国家的时局有着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他们理解革命的意义,知道只有革命才能够解决中国受压迫、受欺辱的命运,所以归来型启蒙者积极地支持革命。

  此外,相对于不学无术的归来型启蒙者,矛盾型启蒙者是有真才实学的。

  而且深受新思潮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明白“忠”和“孝”的含义,并在如何两全中陷入了深深的矛盾。

  3 理想型启蒙者形象

  无论是归来型启蒙者的虚伪、无能,还是矛盾型启蒙者的懦弱、犹豫都是无法发挥一个启蒙者应有的对民众的指引和表率作用。

  所以,在老舍的小说中还有第三种启蒙者形象,即理想型启蒙者形象。

  理想型启蒙者并不是天生的启蒙者和革命者,而是经历过困惑和苦难而最终蜕变成为一个敢于担当和表率的理想型启蒙者。

  如《四世同堂》中的钱诗人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钱诗人的成长和蜕变是老舍心中认为一个理想型启蒙者必须经历的过程。

  也只有经历了这种过程,启蒙者才能够更加清晰自己的使命,更加坚定自己的责任,更加坚强地走完自己的道路。

  钱诗人早期虽然有着爱国情怀,但并为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只是想过着理想中的桃园生活来逃避现实的残酷。

  但在经历现实一次次无情的鞭笞后,钱诗人终于觉悟了要想去过理想中的生活必须拿起刀枪赶走侵略者。

  于是,钱诗人彻底投身于革命和对周围人的启蒙运动中。

  这样一个以自身的行动为表率的启蒙者才是老舍心中的完美的、坚定的理想型启蒙者。

  若是没有理想型启蒙者,那中国的民主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

  理想型启蒙者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早期革命者的心路历程,他们同样有过困惑和徘徊,同样经历了成长的苦难,最终觉醒的他们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人,才能够在那样一个混乱的环境中指引着中国民众一起寻求救国的道路并最终完成这一重要的历史使命。

  二 老舍小说中启蒙者形象的艺术塑造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而文化又是最具力量的。

  所以,无论是历史的演变还是社会的变革,文学都发挥着巨大的力量和作用。

  老舍小说中的启蒙者形象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下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应该说这和老舍在小说创作过程中所倾注的心血是分不开的。

[近代诗人]关于近代的文学论文

http://m.haohaowg.com/shigedaquan/305597/

推荐访问:中国近代 近代中国

散文诗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中秋节的广告语]中秋节的广告语 下一篇:[书什么世什么成语大全]带书的成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