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散文名家名篇】关于亲情名家名篇

2024-02-27 亲情文章 阅读:

  关于亲情名家名篇有哪些呢?下面小编整理相关亲情的名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亲情名家名篇

  父亲的《背影》【1】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愚;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回忆我的母亲【2】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我家是佃农。

  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

  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

  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

  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

  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母亲是个好劳动。

  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

  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

  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

  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

  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

  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

  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

  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

  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她自己是很节省的。

  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

  庚子年(一九○○)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

  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

  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

  特别是乙未(一八九五)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

  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

  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

  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

  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

  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

  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

  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

  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

  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

  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

  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

  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从宣统元年(一九○九)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一九一九)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

  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

  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

  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

  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

  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

  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

  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

  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

  ”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

  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

  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亲情散文名家名篇】关于亲情名家名篇

http://m.haohaowg.com/qingganrizhi/312523/

推荐访问:亲情文章名家名篇

亲情文章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600字]亲情作文600字初中优 下一篇:三年级作文补习_三年级作文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