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民族声乐艺术的论文|研究民族声乐艺术的论文

2024-01-13 艺术论文 阅读:

  民族声乐是声乐艺术中的一种,一般是指具有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歌唱技巧及表现特色。

  第一篇: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研究

  一、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概况

  (一)民族的涵义 讲到民族声乐,首先必须要搞清楚民族的涵义,民族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各种人的稳定共同体。

  一个相对稳定的共同体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自然过程。

  这一共同体必须在生活居住地、语言、文化传统、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具备统一性,只有这样,才可以将某一区域的人类群体称为民族。

  (二)民族声乐的涵义 民族声乐是声乐艺术中的一种,一般是指具有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歌唱技巧及表现特色。

  本文所研究的民族声乐是站在更加宽阔的视域和视角上,对民族声乐所进行的理解。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的民族声乐,更能呈现出其自身的特殊性,即历史性、民族性、群众性。

  音乐在每一个民族的形成过程中,被幻化为人与人、人与自然斗争的武器,成为人类与神灵沟通和交流的工具,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

  声乐作为音乐表现形式的一种,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不同的民族在语言、地域、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各民族声乐有着各自的特点,从创作内容、表演形式、审美评价等各方面都具有本民族声乐发展的特点,并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无论是中国民族音乐还是西方民族音乐,其产生的原因都离不开人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对神灵的信奉,还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都离不开人们的参与和创造。

  二、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阶段(1949—1966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真正的当家做了主人。

  政治上的相对稳定,使人们内心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与自豪,在时代浪潮的鼓舞下大批音乐创作者充满了创作激情,大量优秀的声乐作品问世并被传唱至今。

  这一时期的声乐作品极其贴近生活,表现的大多都是人民群众内心的所思所想,所以极具号召力和生命力。

  譬如1957年吕远作词作曲创作的民族声乐作品《克拉玛依之歌》,1958年罗宗贤作曲创作的民族声乐作品《岩口滴水》,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不朽之作。

  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抒情歌曲和民族歌剧两个方面。

  1.抒情歌曲的兴起: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及各地方领导下的创作团体,以及社会上的创作团体迅猛发展,为声乐演唱者创作了众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歌曲,尽管数量不多但却都是精品,像1953年美丽其格词曲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就是有代表性的一首。

  1957年后,随着“左倾”激进思想的渗透,带有“左”的思想的歌曲被大量创作出来。

  1961年阎肃作词,羊鸣作曲的《我爱祖国的蓝天》;1963年蕉萍作词、朱践耳作曲的《唱支山歌给党听》;1964年薛柱国作词、秦咏诚作曲的《我为祖国献石油》,等等,这些作品开始关注自己的感受,并具有明显的角色性和地域性特点,使听众欣赏作品时会倍加亲切。

  2.民族歌剧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前,处于摸索阶段的民族歌剧创作虽然刚刚萌芽,但为新中国民族歌剧的诞生积累了一定的创作经验、素材和表演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万事俱备的情况下,我国民族歌剧正式形成。

  像1950年由梁寒光作曲创作的民族歌剧《王贵与李香香》,相较抗战期间的作品,添加了大量的音乐元素,非常具有艺术性。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增多,民族歌剧创作也大胆借鉴了西方的主题贯穿等创作手法,同时更加注重戏剧冲突的渲染和作品的层次感。

  民族歌剧的题材也不再局限于革命战争,生活化的作品,古典剧也都有所斩获,如《芳草心》、《启明星》等。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全国各行各业都遭遇了空前的浩劫,各项事业发展都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

  在“文革”前期,开国以来全部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成果都几乎被完全否定,以至于所有音乐家都遭到了迫害,绝大多数的音乐工作者都隐名埋姓,销声匿迹了。

  残存的所谓被“解放”的音乐创作家与幼稚、盲目的热血青年一起创作宣扬批判斗争思想的政治歌曲,于是“语录歌”诞生了,如《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战士最爱毛主席的语录歌》、《分清敌友》等作品,政治的原因使“语录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演唱的高潮。

  但随着盲目的赞美变得麻木,热情逐渐褪去,“语录歌”最终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政治统治者还是注意到了艺术发挥的巨大宣传引导作用,所以他们开始积极进行“革命样板戏”的创作。

  很快,被人们熟知的八大样板戏即《红色娘子军》、《红灯记》、《少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杜鹃山》、《海港》和《龙须沟》就新鲜出炉了。

  这些作品也很快被在全国推开,并迅速占领了中国的文艺舞台。

  但是时间考验着艺术的价值,历史车轮在前进,人类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变化。

  单一的艺术文化形式压抑不住群众对优秀的艺术作品的期盼,改变是势在必行的。

  “文革”后期“林彪事件”发生后,“四人帮”的政治地位受到了打击,使我国的文艺工作出现了一线生机。

  在这场硝烟黯淡的斗争中存活下来的文艺工作者,重新点燃创作激情,他们创作的歌曲又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如1970年金月苓创作的《我爱北京天安门》,1974年施光南创作的《打起手鼓唱起歌》等歌曲,迅速脱颖而出,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声乐作品。

  随着影视事业的恢复,众多影视主题曲和插曲也深受群众喜爱,如傅庚辰创作的男高音独唱作品《红星照我去战斗》,王酩创作的歌曲《渔家姑娘在海边》等。

  (三)“改革开放”以来(1977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人们从小心翼翼、畏首畏尾的生活中走了出来,中国社会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政治意识形态开始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1977年我国高考制度全面恢复,教育受到重视,文艺界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

  历经两年多的政治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使人们生活的各方面都逐渐恢复正常,步入正轨,为改革开放的到来做好了铺垫。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春风仿佛一夜吹开了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拿音乐艺术来说,各方面都迅速成长起来。

  1.歌唱技术日趋完善:我国的民族声乐文化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歌唱技术,这种“声、字、情”三位一体的歌唱技术体现了新时期的民族风格、审美需求和人文文化特征。

  中国民族唱法借鉴西洋美声唱法中的真假声混合技巧,音域跨度大的声乐作品也可以完整呈现,这使歌曲的创作也不再受音域的局限,旋律、音高方面明显有了大的突破。

  2.歌曲后期制作技术大量使用:后期制作主要是运用专业技术软件对歌者录制歌曲时的音色进行的处理和调整,包括气息控制导致的音色不统一,以及歌曲的节奏、音准、旋律的色彩处理。

  同时对录制过程中演唱者的呼吸、齿音及外界杂音进行清除。

  经过后期制作处理的歌曲艺术美感更强,更能激起人们的审美欲望。

  三、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基本美学特征

  古老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孕育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几千年的发展衍变中,各族人民在歌唱实践中共同创造和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将情、声、字、腔、表演各方面融为一体,是对民族声乐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构成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对培养国民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都有着超乎寻常的意义。

  (一)以“声”为基础通常人们赞许某种演唱艺术精湛都会说“声情并茂”,声音的表达与感情的抒发对歌曲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民族声乐艺术作为一种演唱形式存在,首先作为载体来传递思想、表达感情的必然是声音,声音就是基础。

  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声音追求甘甜、优美、细腻、清脆、明朗,其演唱技巧非常丰富。

  民族声乐要求声音悦耳,能够传递精神内容。

  民族声乐技巧直接影响歌曲情感的表达,只有科学的发声方法,才能使演唱者更完美的展现自己,诠释作品。

  如有“东方夜莺”之称的歌唱家吴碧霞,她深厚的演唱功力和音乐修养,令人为之惊叹。

  所以声音技巧、发声技巧作为民族声乐的基础,必须要扎实掌握,才能保证情感的完美表达。

  (二)以“情”为核心古代典籍中都有“歌以咏情”的说法,《乐论》亦言“言之不足故咏叹之”,近代也有“声情并茂”的评判标准,这些都表示歌唱功能的实现途径是通过情感表现来完成的。

  “情”是歌唱者对声乐作品中思想感情的表达和传递,是沟通歌唱者与听众的桥梁。

  (三)以“字”为标准汉民族语言系统中每个字都有四个以上声调,字词的辨义依靠声调变化来完成。

  正是语言发音的差异,使中国民族声乐具有独特的发声方式和审美取向。

  中国民族歌曲的旋律与歌词声调走向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听清歌词,一般旋律与声调走向一致。

  传统的审美取向传承至今,对歌曲诠释除了声音、旋律、情感表达外,也偏重于对吐词咬字的要求。

  字正腔圆、咬字清晰成为民族声乐的第二重欣赏标准。

  (四)以“韵”为升华韵是一种境界,它是民族声乐艺术的升华,韵味是民族声乐的审美价值的最终体现。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品位也在不断提高,民族声乐作品在创作上和演唱上都在创新,但其中传统音乐文化的韵味却贯穿始终,这是民族声乐的特色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现代技术与传统韵味有机融合,是当代民族声乐艺术追求的目标所在。

  韵味是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风格,其审美价值具有独特性。

  结语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历经百年沧桑磨练,终于以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跻身于世界乐坛。

  从整体上看,历史发展的过程是进步的,前进的,这也是事物发展规律的必然。

  本文从音乐美学、声乐美学的角度分析民族声乐艺术,梳理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历史沿革,最后从声、情、字、韵等方面分析,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做出勾勒。

  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认清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历程,为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理论支持,使民族声乐艺术更加健康向前。

  作者:邓敏

  第二篇:民族声乐发展和演唱风格

  1、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历史意义

  在古老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中,中国人民通过劳动和智慧发展和创造了民族声乐。

  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也体现出了浓厚的中国社会和民间的艺术气息。

  中国的民族声乐就是孕育于民间,在人民群众的智慧下,走向新的艺术高潮,从而给中国民族声乐自身带来强大的创造动力。

  以民族语言为基础的中国民族声乐,强调韵味和强调,以及表演形式与一体。

  是一门情、声、字、腔相结合的综合演唱艺术。

  演唱者不仅要掌握丰富的民族声乐理论,还要不断钻研演唱技巧,深入理解歌曲的内涵和意境,研究、学习优秀歌唱家的音乐表现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艺术作品表现力。

  从而实现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才能被完整的诠释和发扬光大。

  2、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

  2.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国民族声乐产生于民间,但其风格与韵味,以及发声和运气的方式,表演气质,都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表现出其艺术性,得到更好的传承。

  首先,要强化语言的掌握和运用,掌握民族声乐的标准发音和语言知识,需要认真学习和训练,纠正演唱者已经形成的不良的语言习惯,了解区域间的不同音乐风格。

  将理论知识和表演研究相结合,不断完善演唱者的台风和气质。

  还应加强中国音乐历史的学习,钻研哲学文化知识和音乐美学理念,这样就能为艺术表现力的突出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加强基本功训练,能够使演唱者的表演更加娴熟。

  主要是通过气息、发声和咬字吐字这三大要素表现一个优秀的民乐作品:第一,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气息能够使肌肉得到充分的锻炼,做到一吸气,好似身体上每个细胞都活跃起来的状态。

  在唱高音的时候气要向下拉,唱低音的时候气要向上拉,声音要匀,弱气要稳要柔。

  作品风格不同,情感不同,演唱速度也不同,用气的方法根据情况,有的柔有的刚,有的要厚重,有的要轻巧。

  在用气时,后腰肌肉向下向后,用劲不要太大。

  气息向外输送的时候要集中,身体大嘴小,声音确保轻柔、透亮;第二,使用不同的共鸣方法。

  不同的共鸣可以将音色、音量控制的恰到好处,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

研究民族声乐艺术的论文|研究民族声乐艺术的论文

http://m.haohaowg.com/lunwen/303422/

推荐访问:

艺术论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民族声乐曲目_关于民族声乐文化 下一篇:【庆祝六一儿歌词】关于六一儿童节校园广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