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优秀教案公开课]《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

2023-04-28 抒情散文 阅读:

  篇一:《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内心的眷念和落寞之情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几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客观景物(故都的秋)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

  根据《故都的秋》的文章特点,教者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有感情的朗读和通过景物分析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和落寞之情上。教学的难点定位在对作者对故都秋的“悲凉”感受上。

  学情分析

  学生对散文阅读难度较大,对散文景中蕴涵的情难以把握。学生一般认为“清”、“静”的景物往往和“喜爱”等积极感情联系在一起,但由于学生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身际遭遇感到陌生,因此对故都秋景中表现出的“悲凉”特点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念和落寞之情。

  2.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讨论,体会课文以“情”驭“景”、形散神聚的特点。

  3.讲授归纳法: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形成对文章整体性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录音机  磁带

  教学三维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 同学们,读以下诗句,你能体会诗人的感情吗?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寒蝉凄切,对长亭往,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明确:在以上的诗句中,毛泽东读到的是秋日的壮丽,杜甫读到的是秋风的悲凉,柳永读到的是秋雨的凄凉。面对秋景,诗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的客观景物和作者的主观感受是统一的,和作者的个性、经历和情趣是分不开的。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进而体会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面对“故都的秋”,他读到的是怎样的秋呢?

  2. 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的结构,作者是按照“赞故都的秋-绘故都的秋-恋故都的秋”的顺序来写的。

  二、文本解读

  (一)学习第一部分

  合作探究

  学生齐读1、2自然段,思考:这段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故都的秋的?请具体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并用江南之秋的慢、湿、淡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学习第二部分

  研习描绘故都秋的五幅图画,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信息筛选

  提问:

  作者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

  明确:具体写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五幅画面。

  合作探究

  (1)重点研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思考:这幅画面的景物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呢?

  明确:“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朝荣)的花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2)学生讨论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

  “秋槐落蕊”图:“静”-“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秋蝉嘶鸣”图:静-处处蝉鸣声;悲凉-秋蝉衰弱的蝉声

  “闲话秋凉”图:清-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静-息列索落的雨声;悲凉-凉风、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

  “秋果胜景”图:清-果实成熟的八九月;悲凉-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

  (3)为了突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展开对景物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主要从秋声、秋色和秋味三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地展开描写。

  色:碧空 蓝朵 黄中带白 青布 淡绿微黄(清)冷色调。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声:高天的驯鸽声、扫帚声 衰弱的蝉声 风雨声 人声(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

  味:破墙 疏疏落落 落寞 衰弱 凉风 微叹 清秋(悲凉)处处流露出悲凉、忧伤

  小结:声色味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色,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品其韵,如入其境。

  (4)讨论:读第12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作者为什么要写中外诗人甚至常人对秋都有深情呢?(提示:联系记叙描写中的议论的作用思考)

  明确: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本段从对故都的秋的记叙深化到议论,这是散文特有的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同时创造出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在增添了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旨意暗合。

  (三)学习第三部分

  合作探究

  1.学生齐读最后两段,教师提问: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作者在对比之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两段主要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通过对比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念之情。

  2.如何理解“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明确:句中的四个比喻,分别从味道的足与不足、质的实在与不实在、味道的浓与不浓、性情的厚重与不厚重来表现故都秋的特征,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拓展探究

  1.如何理解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花色“以蓝色或白色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明确:因为蓝色和白色为冷色,能体现作者悲凉的心境,而淡红色为暖色。

  2.枣子为红色,作者为什么选来作为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特点之景物?

  明确:因为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的枣子颜色为“淡绿微黄”,表现了故都秋的特点和作者的心境。

  3.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但作者不展开写北平的名胜,只选取上述平常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明确:作者所写的秋景是围绕“清、静、悲凉”的特点选取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的,秋声是寂静与落寞的,秋味是悲凉的,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第二,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拓展延伸

  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

  答:颂秋。但是,由于受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的影响,全文的基调却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三、课堂小结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说人的情感随外物的变化而变化,春景使人畅怀,暮景使人感伤。《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将故都的秋色和个人心中的悲凉巧妙融合,温婉地表达了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及落寞情怀。在选景时,作者以情驭景,情寓景中,做到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的完美融合,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四、作业设计

  读《碧云寺的秋色》(见《金版学案》P19),体会文章的“行”和“神”

  的关系,并完成文后习题,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第一部分(1-2):赞秋

  北国秋感:“清”“静”“悲凉”     江南秋感:慢、润、淡

  第二部分(3-12):绘秋

  “小院秋晨” 色      冷色调。

  “秋槐落蕊” 声     寂静与落寞

  “闲话秋凉” 味     悲凉

  “秋果胜景”

  第三部分(13-14):恋秋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留

  总结: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的完美融合

  抒发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及落寞情怀

  篇二:《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一、定向

  学习目标

  通过赏美景,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二、导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个散文家写过这样一句话“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是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就是郁达夫。怎样的秋让郁达夫愿意折寿去换取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请大家打开书。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赏析重点。(第二张幻灯)全班读

  欣赏大自然地优美景致,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

  (师:我们学习《荷塘月色》时,学习两个鉴赏散文的方法,今天学第三个,就是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

  (二)整体感知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解决几个问题:

  1: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全班回答】(清、静、悲凉)

  一开篇就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对北国的秋的独特感悟,这就是我们说的开篇点题,统领下文。本段就是课文的中心段。

  2.文中是通过哪些具体景物来写这秋味的呢?(请学生找)

  明确: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用屏幕显示)(第三张幻灯片)

  (三)领略意境,探究学习。

  1.下面我们来欣赏第一幅小院秋景图,请莫慧莉同学来朗读,其他同学思考这幅图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

  听得到飞声--境的宁静

  细数日光、

  静对牵牛花--心的宁静

  牵牛花的花色--境的清冷

  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一庭院落、一椽破屋、一碗浓茶、点画出故都市井的情韵,几声鸽鸣,几朵牵牛花,几颗秋草,这样冷清的氛围自然而然的传递出几许悲凉,几许落寞,不必渲染,不必刻意,人便浸在这故都的秋味中了。

  2、是啊!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碧绿的高天里;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驯鸽的飞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钓鱼之台孤寂的柳影里……你能接着说下去吗?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第4至11自然段,用“故都的是清的,清在…… 里;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里 ” 进行仿句练习。(教师放音乐)

  看来,同学们对郁达夫笔下的秋景有了深刻的体会,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却是作者的孤独、寂寞、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从他的生平开看。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孤独、寂寞、忧伤、悲凉

  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写自然之秋,抒内心之愁,便是这篇散文的突出特色。

  探究: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有人认为本文是悲秋,你认为呢?你能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印证你的观点吗?明确:生分别在开头和结尾找到相关语句,师生讨论达成共识

  女生读一、二段,男生读十三自然段。下面同桌交流讨论,等下请一些同学说以说。

  我认为是颂秋

  第一自然段,对北国之秋的感受:清、静、悲凉-- 想饱尝一尝秋味,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②第二自然段,对江南之秋的感受:慢、润、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不能让人满足。

  用对比的手法总写作者对北国之秋、 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第十三自然段。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于味。 四个比喻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作者用南国的秋和故都的秋作对比,用博喻写出自己对故都的热爱、眷恋。

  由此可见,文中的客观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感的向往、热爱、眷恋,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苦闷、忧思、落寞。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 因此,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三、知识检测:下列对于《故都的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故都的秋”,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B.“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句话点明了故都之秋的特点,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C.本文在描绘故都的自然景物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表现了悲秋的主题。

  D.课文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烘托出故都的秋与众不同的特色,也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和赞美。

  四、总结:郁达夫爱故都之秋爱得如此深切,愿意以寿折秋。那正是因为他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秋,用自己的灵魂去品尝秋,把自己的血与肉融入了墨汁,饱蘸着自己的情和爱去书写秋,这才品出了深蕴其中的不为外人所道的妙味,才有了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黑板板书:故都的秋)。课堂的最后,我们一起读屏幕上的话(第16张幻灯),向这位对自己的家国爱得深沉的作家致敬。

[大班优秀教案公开课]《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

http://m.haohaowg.com/sanwenjingxuan/251472/

推荐访问:老王公开课优秀教案 卖油翁公开课优秀教案

抒情散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故都的秋教案ppt】有关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下一篇:【故都的秋教案ppt】故都的秋自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