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学制几年|对于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问题探析论文

2016-09-27 教育论文 阅读:

  论文摘要]结合国内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学制改革的起因及部分重点高校学制改革的现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了学制改革对研究生培养、就业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并对部分高校学制回改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围绕目前学制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 学制 质量

  随着近年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快速增加,社会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年限等内容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种新的形势要求研究生教育必须改革原有的管理模式,实行更加灵活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1998年《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提出,研究生学习年限在达到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前提下由培养单位自行确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在2002年之前,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都是2.5年或3年。2002年制定的《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要逐步推行与国际接轨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取消对研究生培养年限的统一规定,实行弹性学制。自此之后,国内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的高校就逐步迈出了研究生学制改革的步伐。

  关于学制改革的许多问题,学者们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分析,但对于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带来的问题并没有深入的分析。本文围绕目前国内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的现状,通过对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带来的实际问题的调查统计,剖析了部分高校进行硕士研究生学制回改的原因,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国内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的现状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在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培养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硕士研究生,学制长短起着关键作用。在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过程中,重点大学成为改革的主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于1994年在全国率先开始了两年制硕士生培养模式,学校通过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等改革,探索出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相融合的硕士生两年制培养模式。从2002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纷纷围绕探索研究生新培养模式,将硕士研究生全部或部分院系三年制培养模式改为两年制或以两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

  改革硕士研究生学制,实行弹性学制已是大势所趋,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遭遇了尴尬。从实际实施学制改革的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实行的弹性学制其实是硬生生地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规定为两年,以实现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目标,但这样做有悖于学制改革提出的弹性学制的初衷,对于两年制硕士生,学生学习的时间紧、任务重,培养质量明显下降。针对这种尴尬境地,近两年部分高校又悄悄作出了“逆向调整”,将部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制改回三年。

  中山大学从2006年开始将理学院、地球科学系、生命科学学院等部分院系的硕士研究生学制从原来的两年制重新改回三年制;中国人民大学在2008年的招生中,部分专业学制也从两年更改为三年;北京大学在过去几年,有两三门基础性学科的学制已由两年改为三年;北京理工大学自2009年起,将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从两年改为两年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于2003年将硕士研究生的学制由三年改为两年,从2007年起又重新改回为三年;中国传媒大学从2008年开始,将影视艺术学院的6个专业的学制从原来的两年重新变更为三年。

  二、对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相关情况的调查统计

  为系统、细致地了解硕士生指导教师和在校硕士生对学制改革的意见以及学制改革对硕士研究生的影响,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主要调查学制改革对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发表论文、综合素质及就业等方面的影响,随机调查了某“985”高校部分学院的师生,共回收调查问卷573份,其中硕士生导师问卷80份,在校硕士研究生问卷493份,调查结果如下:

  在参与课题研究方面,认为两年制研究生“差不多”的占50%,认为“参加不太积极”或“很不积极”的占29%,认为“更加积极”或“较积极”的占21%。在学科竞赛获奖情况方面,认为两年制研究生获奖“较少”或“少很多”的占57%,认为两年制研究生获奖“较多”或“多很多”的占2%。在科研能力方面,认为两年制学生科研能力“较弱”或“弱很多”的占51%,认为“较强”的仅占4.4%。在毕业论文的质量方面,认为两年制研究生的毕业设计比两年半学制研究生“质量差”的占59.7%,认为“质量高”的占0.7%。在外语能力方面,认为两年半学制的研究生“能够准确理解外文专业文献并流畅使用外语表达学术观点”的占23%,而两年制研究生此项比例占13%。认为两年半学制的研究生“需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外文专业文献的阅读,难以使用外语表达学术观点”的占2%,而两年制研究生此项比例占12%。在计算机水平方面,认为两年半学制研究生“能较好地利用计算机进行研究”的占61%,而两年制研究生此项比例占33%。在就业方面,有78%的研究生认为学制的缩短对其就业“有影响”。

  学制年限的缩短也使高校被迫降低了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仍以该校为例,学制改革后部分学院取消了以往对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要求,导致学生在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数明显下降。

  从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在573份调查问卷中,赞成将学制由两年调整回两年半的比例达到71%。

  三、对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学制回改现象的分析

  自2002年部分高校开始进行学制改革后,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部分高校又将学制改回了原来的三年或两年半。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部分研究生教育系统人士和用人单位认为学制改革后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两年制学生的就业也受到了影响。

  第一,学制改革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按照目前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工作流程,第一学年学生需进行课程学习,但在课程设置方面,由于公共基础课和学位课占有较重的比例,专业基础课开设的门数和学时都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在这一年的时间里,除了上课和应付考试之外,学生还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在第二学年,学生至少还需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开题前的文献阅读和调研,再加上目前用人单位的招聘工作开始的越来越早,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学生真正能够全身心投入进行课题研究和撰写论文的时间非常短。在这种形势下,部分高校降低了对学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的要求或直接取消,学生参加科研、实习的机会也基本没有,学校和导师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研究生培养质量受到一定影响,因此,近年来部分高校又将硕士研究生的学制由两年改回到两年半或三年。

  第二,学制改革对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影响。学制改革后,就业市场就出现了“大硕士”和“小硕士”的概念,很多用人单位认为,缺少了一年的系统学习和实践,两年制硕士生的培养质量肯定比不上三年制的学生,很难达到用人单位对硕士生应有的理论水平和知识结构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在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两年制硕士生比三年制硕士生在参与机会和动手时间上要欠缺很多,而这个能力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此外,在学制改革的过程中,很多高校缺少与培养环节配套的改革方案,而只是将培养年限简单地缩短,更让用人单位怀疑是不是高校为了节省教学资源、不惜降低毕业门槛来改革研究生学制。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我们就不难理解用人单位对两年制硕士生进行回避甚至部分程度上的“歧视”,而青睐三年制硕士生的原因了。

  四、对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的建议

  对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相关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总体上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的不同,以学分制为基础,实行可长可短的弹性学制。弹性学制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同时也可避免一刀切的学位授予方式,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目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一般分为学术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学术研究型一般侧重基础性和理论性研究,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应用型一般培养的是高级应用人才,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以及对市场的应变和适应能力。对于以培养将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创造性地应用于生产管理实践,从事实际操作性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的学科,比如工商管理、工程硕士、法律、公共管理等,可实行以两年制为基本学制的弹性学制,而以培养需进一步深造,最终要成为高级科研人员的学术型人才的学科,则应实行以三年制为基本学制的弹性学制。在推进学制改革的过程中,培养单位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

  第一,培养目标的修订。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增大,硕士研究生培养逐步走出了精英教育的模式,如何更加科学地修订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启动学制改革的前提,学制改革实质上是培养目标的调整。研究生培养单位应结合学科特点及社会需求,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根据修订后的培养目标拟定学制的弹性范围,实现分类培养,个性发展。

  第二,课程设置的优化。目前,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教学占很大的比重,硕士生的课程学习任务一般都需一年时间才能完成。但在上课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反映教师的授课内容过于陈旧,缺少前沿性、有效性的内容。此外,为了保证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培养单位开设了过多的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占用了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无暇顾及专业课和与研究方向相关的选修课。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进学制改革,研究生培养单位应精简必修课,对授课质量加强监管,同时要多开设一些高质量的、与当前学科最新发展方向紧密联系的或具有一定科学研究背景的选修课,以拓宽硕士生的知识面。

  第三,评价体系的差异化。针对培养目标的不同,硕士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不应该是统一的,应根据其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建立差异化的评价体系。在课程学习环节,学术研究型的学生可要求必须获得较多的课程学分,而对于应用型或人文社科门类的学生,可降低课程学分要求,但必须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或社会实习等。对于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的要求,也可根据培养目标和学习年限的实际情况灵活要求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刊物的级别。对于毕业论文的要求,可允许不同类型的研究生采取不同的论文形式,如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开发的产品等,只要学生的能力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均可毕业。

  第四,教学管理的人性化。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应由原来的制度化、程序化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变。如在入学半年左右的时间内,新生可在对相关学科更进一步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重新选择专业;在课程学习环节,如学生需要去其他高校听取有关课程,在获得成绩后,可予以学分认定;在论文撰写环节,不需受文献阅读、撰写开题报告、开题答辩等环节的限制,直接进入课题。

  总之,按照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多样化发展的规律,为了能够更好地加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制改革是必然趋势,但在改革的同时,必须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不盲目照搬,不一刀切,科学论证,逐步推进,建立科学完善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制体系。

硕士研究生学制几年|对于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问题探析论文

http://m.haohaowg.com/lunwen/22591/

推荐访问:

教育论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创新创业教育_浅析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论文 下一篇:可持续发展原则|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障碍因素及其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