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论文2014|会展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

2021-09-12 经济论文 阅读:

  会展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一: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寿光蔬菜博览会运作机制研究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会展业作为“朝阳产业”,以其强大的经济带动性和功能辐射性获得飞速发展。现阶段,我国会展业已进入平稳期,在会展利益相关者的综合作用下朝着规模化、信息化、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入世后,我国会展业的运营与发展也渐趋开放,这为我国进一步借鉴和学习会展强国的先进管理技术和运营理念提供了良好契机。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和企业网络理论(Firm Network Theory)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在国际管理学领域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西方会展强国研究学者对两者均展开了较为充分了理性分析和实证研究。从近几年国内相关研究来看,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已成功应用到了旅游景点、旅行社、会展业等服务业研究中,该理论在国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但企业网络理论的应用研究主要局限在地理研究、区域企业发展研究中,其在会展业管理中的价值,还未得到足够重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会展业在近几十年获得飞速发展。在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带动下我国各地会展场馆林立,硬件设施层面已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在软性运作管理层面,与会展相关的利益相关者(政府、企业、会展公司、行业协会等)虽然都不同层度的介入会展运作机制,但是一直未能摆脱市场运作和政府管制的矛盾冲突、行业协会服务会展的机能长期受到政府研制的冲突、社区和地方政府已经相关企业的冲突等的制约。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即从政府、会展公司、行业协会、社区等相关者的角度出发探究国内会展的运作模式是提升国内会展产业软性运作能力重要途径。

  1.2研究思路及内容

  1.2.1 研究思路

  本文所探究的问题是寿光蔬菜博览会的运作模式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主要从 3W+1H 层面展开:首先,探讨为何要关注会展的运作模式(Why)?其次,探究谁是寿光蔬菜博览会的核心利益相关者(Who)?这些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有哪些利益冲突(What)?最后,分析如何实现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作,构建符合寿光蔬菜博览会现实特点的会展运作模式(How)?本研究采用“理论论证——实证分析——理论总结”的分析思路,采用理论规范研究结合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寿光蔬菜博览会的运作模式。

  文章的研究思路如图1-1所示:

15312764615b456cad6e316326867.png

  1.2.2研究内容

  本文各章节的内容如下所示:

  第一章:引言。本章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首先是说明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大背景,指出为何要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探究会展运作机制问题;其次,明确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三,指出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以及主要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相关文献基础。本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对国内外会展运营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国内外会展运作模式等相关研究展开文献梳理,并对其应用研究进行分析与评价。其次是对贯穿本文的企业网络理论进行剖析和论述。

  第三章:寿光蔬菜博览会运营现状分析。该节以寿光蔬菜博览会为考察对象,主要分析寿光蔬菜博览会的发展历程、所获得的丰硕成绩、运营不足及针对运营管理中的不足缘由展开具体分析。

  第四章:寿光蔬菜博览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与冲突。首先,具体论述寿光蔬菜博览会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标准,对其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界定出寿光蔬菜博览会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其次,评述寿光蔬菜博览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最后,具体阐述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之间存在的冲突。

  第五章:寿光蔬菜博览会运作绩效评价研究。首先,论述寿光蔬菜博览会运作机制的特殊性;然后,确定寿光蔬菜博览会运作绩效评价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再次,以上述原则为理论指导,建立寿光蔬菜博览会运作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同时运用数学公式对各指标数据展开分析与处理;最后对潍坊三家会展公司的运营状况进行综合分析。

  第六章:寿光蔬菜博览会运作模式的构建及完善研究。本章部分首先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构建寿光蔬菜博览会运作模式;然后,探讨如何完善寿光蔬菜博览会运作模式。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归纳出全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同时指出后续研究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 相关文献综述

  2.1 会展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分类

  2.1.1国外会展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一词由股东(Stakeholder)而来,自20世界60 年代由美国斯坦福研究所提出后,经过 Ansoff—Freeman—Clarkson—Mitchell—Starik—Rowley(2004,楚永生)等人的发展逐渐完善。美国的Ansoff(1965)最早把“利益相关者”一词引入管理学和经济学,他指出必须在综合、平衡考虑企业众多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基础上指定理想的企业目标。Mitchell、Agle and Wood (1991)在整合概括的基础上把利益相关者界定出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 。Mitchell(美国)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历史的研究,总结出二十七个有代表性的利益相关者定义,并提出运用Score based approach的评分方法界定利益相关者。

  从研究之初,关于利益相关者的分类问题从研究之初学者就给出了不同的见解,Freeman (1984)从社会利益、所有权和经济依赖性三个角度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展开分类;Wheeler、Sillanpaa(1991)提出以主要的、次要的、社会的、非社会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Goodpaster(1991)提出运用“多重基准法(Multifiduciary approach)”对其进行分类;1994 年的“第二届多伦多利益相关者理论大会”上有学者指出运用核心、战略和环境对企业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Clarkson (1994)根据利益相关者在公司经营中承担风险的不同,将其为自愿和非自愿两种;Mitchell (1997)等学者提出依照紧迫性、力量和法律三个维度来界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Frederik (1998)依照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作用关系,把利益相关和细分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两类。上述研究体现出在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实际研究过程中,学者对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作用关系的基本图谱有了更深的挖掘。

  2.2 企业网络理论相关研究

  2.2.1国外企业网络理论概述

  “网络”一词是从应用凸轮的术语发展而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推动,关于“网络”的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逐步发展、完善。人文地理中的城市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都出现了网络研究的热潮。近些年来,人文地理学领域关于“网络”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例如《人文地理学》(第三版)(1994)指出:在人文地理学中,网络主要是指永久性的设施(铁路、公路或管道)或定时服务(汽车、飞机、火车等)形成的运输网络。在 2005 年,约翰斯顿等把它扩展为包含政治、社会联系、边界管理和电话通讯等;到 2009 年《人文地理》对气的解释扩大为既包括技术层面的网络设施网络及其密度、方向性、联系性等特征,也详细解释了组织的网络基础模型、行动者网络、社会网络等概念。从这一变迁中,可得出学术界更为看重“网络”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层面的内涵。

  受 Powell、Thompson、卡帕斯等学者的影响,各学者陆续从不同视角、针对不同学科对网络内涵和概念进行界定,相关研究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特性,即网络内部成员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关系。本研究认为,网络是行为主体在开展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种关系的集合。

  1980 年后,企业间的网络现象得到了广泛关注,经济学研究者将网络分析方法逐步应用到经济领域的研究中,并逐步形成了企业网络理论。Piore M和Sable.C(1984)从价值链的角度对企业间的组织形式提出了弹性生产(flexibleproduction)理论模式。Cook(1988)认为工业领域的社会关系通过地方协会得到补充和完善,从而基于厂商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关系建立起地方联盟,进一步形成了区域认可度高的协力网络体系;Storper M(1989)指出企业间的竞争关系为强竞争,企业间的竞争形势由一般的价格层面的弱竞争上升到了网络层次的竞争。Brand B, Johne B (1993)把企业网络定义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网络经济体在市场条件下行程的自结体和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具体来说是由一组独立的而且相互联系的企业(机构)依托专业分工和协作形成的契约关系和制度安排。

  3 寿光蔬菜博览会运作现状分析 ............ 20

  3.1 发展历程 ............ 20

  4 寿光蔬菜博览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与冲突分析 .......... 25

  4.1寿光蔬菜博览会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 .............. 25

  4.1.1寿光蔬菜博览会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25

  5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寿光蔬菜博览会运作机制评价研究 ...... 37

  5.1寿光蔬菜博览会运作机制的特殊性 ............. 37

  6 寿光蔬菜博览会运作模式及协b调机制的构建及完善

  6.1 寿光蔬菜博览会运作模式的构建

  6.1.1 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构建会展运作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1)寿光蔬菜博览会的生存和发展高度依赖利益相关

  寿光蔬菜博览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政府的支持、社区的认同、行业协会的服务、参展商和参展观众的参与、会展相关企业的通力合作等。所以寿光蔬菜博览会在发展过程中必

  须更加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一点与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构建运作模式相匹配,立足点是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不仅仅是单个会展公司或者政府部门的利益最大化。保障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参与会展运作有助于获取公众对社区依托型的会展活动的广泛支持。

  (2)寿光蔬菜博览会的经营目标与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经营的目标一致

  寿光蔬菜博览会是一个及展览和销售于一体的服务经济系统,只有立足社会,才可以实现寿光蔬菜会展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尽管每一消费类会展所追求的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其社会责任永远是在经济利益之上的。而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的特点就是将蔬菜博览会看作一个服务消费大众的经济系统,其优先履行的应是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上最求特定的商业利益,包括时间各经济主体在内的综合社会效益。同时,寿光蔬菜博览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经营的目标趋于一致。这决定了寿光蔬菜博览会的运营不可只控制在少部分利益群体的手中,而必须受到广泛的社会利益群体的监督和制约。利益相关者参与蔬菜博览会的运营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利益相关者参与会展运作符合时代特征,它反映了社会契约理论在人力资本运作会展的实际要求,对于我国会展业运作模式的健全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寿光蔬菜博览会运作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企业网络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发展的研究,将寿光蔬菜博览会的利益相关者界定为:会展公司、政府、行业协会、会展相关企业、社区、参展商、参展观众七类。

  寿光蔬菜博览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主要表现为:会展公司的目标是实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即追求收入和成本之间的最大利润价值;地方政府部门的目标函数为会展所获得的利益与成本之间的差额;行业协会的效用在为会展服务的过程中所获取的服务收入、信息咨询收入和带动本行业发展等综合利益与所付出成本差额的最大化;会展相关企业的目标函数是为本届会展所投入的成本与收入之间的差值;社区居民街道社区的效用取决于会展为当地社区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效益与负效益之间的差值,目标函数为该效用的最大化;参展观众的目标函数是物资、心里上的满足感与付出金钱、时间、体力等质检的差额最大化。

  寿光蔬菜博览会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主要表现在:政府与行业协会之间;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政府与会展相关企业之间;行业协会与会展公司及会展相关企业之间;社区居民与参展观众(游客)之间等。

  基于前文内容的分析,本文得出了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会展运作的运作模式。具体表现为在寿光蔬菜博览会运作模式中以社区为主导的会展公司居于核心地位,负责整个会展运营活动;政府在会展前后起到政策支持和行业指导的作用,直接控制权力转移到行业协会软性的服务职能中;行业协会在完成相应服务职能的同时,代表会展公司及相关行业的权益与政府及社区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社区代表在会展公司的运营中有充分的利益表达权,代表寿光社区居民协调经济、社会、环境综合利益;同时参展商和参展观众通过利益表达机制反映自身的权利要求,会展公司、政府、行业协会、会展相关企业及社区组成的企业网络在实现会展活动良性运作的同时达成服务参展商与参展观众的目的。

  参考文献(略)

  会展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二:广州民营展会发展战略研究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会展,是市场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会展这一新兴行业愈来愈受到各个国家及政府的重视。改革开放 30 多年以来,我国的会展业在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贸易交往日益频繁的环境下,得到了空前未有的发展。在会展业中,最为传统与关键的部分——展览业,在我国发展尤为显著。自2008 年北京奥运会、2010 年上海世博会等大型赛事和展会在中国成功举办,我国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而且全国会展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我国会展业正以每年平均20%的速度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的展馆以及展览公司的体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展会组办的机构已不再只是贸易促进机构以及各类商协会的单位,大批不同性质的专业展览公司,如国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在会展市场上筑建了不同程度的地位。随着我国会展业的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三大市场主体——国营、民营、中外合资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从《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12)》中得知,截止 2011 年,广州拥有专业展览公司 719 家,其中,民营会展公司将近600家。可见,民营会展企业已经在广州会展业中扮演着主要角色,成为很多具有影响力的大展组织者。在广州品牌展中,除“广交会”、 “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广州国际家具博览会”等少数展览是由政府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举办的以外,“广州婚博会”、“广州国际游艇展”等都为民营公司所办,对上世纪称霸会展界的国营展览企业已形成分吃蛋糕的竞争态势。民营展览公司为我国展览业在近年里突飞猛进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较于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民营展会虽然在举办数量与类型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从展会品牌声望、参展商群体的稳定性与优质性、媒体推广实力、展会核心人才水平等各个方面而言,其总体质量仍相差甚远,能突围而出,并发展成为品牌展会的,数量有限。民营会展企业的各种先天劣势,如资源有限、办展规模小、战略规划的缺失、创新能力的不足、服务意识的缺失,是影响民营展会发展的主要原因;另外,我国特殊国情下所形成的特殊会展体制,使大多数民营展会无法形成足够强大的力量,并与国有、外资的展会进行正面的较量。事实上,我国民营展会在举办和发展上面临着许多的困境与难题。

  1.2 研究框架

15312764945b456cce4a770460653.png

  2 基础理论与相关概念

  2.1 国内外有关会展业的研究综述

  2.1.1 国外有关会展业的研究综述

  (1)一些国外学者通过对会展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提出自己的理念与见解。弗兰克(Frank,1961)编写的《展览会-有关国际设计的调查》,对欧洲、美国等先进国家的会展业进行现状分析,并加以对比,得出有关会展的先进理念与思想;在1991年出版的《贸易博览会展示大全》,在对会展发展历史与现状描述的基础上,提供了有关会展筹备、管理服务、运营操作等方面的指导性见解;由卡林·韦伯所著的《会展旅游管理与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会展旅游的发展历史、市场营销,以及会展业各方面的问题,并结合美国、意大利、韩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具体案例分析,对会展业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测。

  (2)相当多的学者通过具体的案例,说明会展对国家、城市、地区经济的影响。布劳恩(Braun,1992)提出“每一美元在会展业上的花费,都会引起更为广泛的经济影响,而且更多额外的经济效应也会在区域经济的其他部门得以展现”[3];路易斯和胡安(Luis&Juan,1995)在《城市的层次和领土竞争的欧洲:探索展览会的作用》的文章中,探讨了城市区域竞争力如何受到展览会的影响;泰格兰德(Teigland,1999)以利勒哈默尔冬季奥运会为案例,指出大型活动对提高当地经济效益、改善城市的会展环境、提升举办城市吸引力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凯姆等人(Kimetal,2003)则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对韩国经济受到的会展旅游的影响程度进行了估算;弗尔科纳(Faulkner,2002),基于1988年澳大利亚世界博览会事例,说明了博览会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在豪格·普鲁斯所编写的《奥运经济学:1972至2008》一书中,用具体的数据与图表对30年的奥运会历史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说明了奥运会衍生出各种经济效益。

  (3)也有不少学者侧重于会展管理与运作模式的研究,以促进国家或地区会展业的发展。较早的相关著作有,《漫谈展览会》与《商人的博览会和展览会》,分别由拉克赫斯(Lakshmi Hess,1951)与泰姆普莱顿(Templeton,1954)所编写;美国人翰伦(Henna,1982)在其所著的《贸易展览会营销组合》一书中,介绍了展览设计、客户关系、成本控制、效果评估等会展管理知识;约翰·艾伦(John Allen,2002),在《大型活动管理项目》中,提出了会展业的市场运作模式;2004年经编译出版的阿博特所写的《会展管理》重点论述了展览会管理、会议管理、营销和赞助三大主要内容,点明了展览和会议在实际管理中的要点和操作技巧。

  2.2 基础理论

  2.2.1 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一词在古代已出现,产生于战争与军事活动。到现代,“战略”一词已经广泛使用到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的领域中。在不同的应用中,战略的概念既有一定的共性,也带有所在领域所赋予的个性。如:一个政府或者政党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的经济总体状况,对未来发展所制定的总目标、方针、路线,以及为实现目标所制定的各项具体措施或方案,这就是战略的表现;又如:为了应对来自外部与内部环境的各种问题,并实现企业或组织的发展目标,所制定的各个层面以及方向的措施,也是战略的表现。

  战略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美国经济学家切斯特·巴纳德于 1938 年所著的《经营者的职能》中,他创新性地把战略的观念引入到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随后在 20 世纪的 60 至 90 年代,不少外国学者对战略管理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形成了多个流派,主要有:以哈佛商学院的肯尼斯·安德鲁斯为代表的设计学派。这一学派认为战略需要分为制定和实施两个主要的阶段,并且要对制定战略的对象进行翔实的内外部环境分析,构建 SWOT 分析模型,进而得出战略;以伊戈尔·安索夫为代表的计划学派。这一学派强调战略的制定是一个具体计划的过程,需要计划人员将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划分为明确的、正规的工作步骤;以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定位学派。这一学派的基本观

  点是,一个企业或者组织应在所在的产业中明确自身的竞争地位,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力量,从而制定战略,这一观点在 80 年代乃至现在的战略管理学界中形成了重大的影响;以C.K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尔为代表的资源与能力学派。这一学派认为企业战略的基础应该是企业所独有的、他人难以模仿的资源或能力,并进一步研究了“核心竞争力”的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的形成时间虽然仅有五十几年,但是却得到广泛的应用。就目前国内的研究情况而言,战略管理的主要应用对象为企业或者组织。通过对企业或者组织所处的宏观环境与行业环境进行外部条件分析,同时对其自身的内部条件进行分析,综合得到企业或组织目前面临的机遇、威胁、优势与劣势,从而进一步落实战略目标与具体战略对策的制定。

  3 国内外会展业的发展概况.............18

  3.1 国际会展业发展概况.........18

  3.1.1 展馆方面............18

  4 广州民营展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28

  4.1 广州会展业总体发展情况概述...........28

  4.1.1 广州会展业发展的历史............28

  5 广州民营展会的发展战略目标与对策..............55

  5.1 战略目标............55

  5 广州民营展会的发展战略目标与对策

  5.1 战略目标

  民营展会是展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的高低会对展会市场的整体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制定合适的战略目标,有利于民营展会在明确的方向下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为具体战略措施的制定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建立品牌形象,精心打造核心竞争力是民营展会发展战略的总目标,并将总目标分解成如下所示的“三点一依托”战略原则:

  (1)依托政府与行业协会的支持力量,进一步将展会做强做大;

  (2)以创新的展会主题为战略制定的出发点,形成定位明确的市场优势;

  (3)以优质的展会服务为战略制定的着重点,形成服务出众的核心优势;

  (4)以专业的展会人才为战略制定的支撑点,形成组展精良的管理优势。

  以上的“三点一依托”也是总目标得以落实的重要依据,它们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也是制定民营展会战略路径的直接依据。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文在描述中外会展业、广州会展业的总体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选取民营展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定义民营展会、研究民营展会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广州游艇展的案例,总结出目前广州民营展会的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构建民营展会的发展战略目标与具体战略对策。文章的主要结论如下:

  (1)民营展会已经发展成为了广州会展业的主力军。通过收集2013年广州展会的信息,可以发现民营类展会的比重高达65%;

  (2)总体上,民营展会呈现出举办时间短、展出规模面积小的主要特征。部分民营展会通过细化主题、创新选题在展会市场上得到生存与发展。

  (3)就广州民营展会总体的发展现状而言,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都是影响民营展会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归根结底,是因为民营展会缺乏发展的战略目光,不注重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缺乏服务意识,影响了展会的进一步发展,并难以在市场中建立品牌优势。

  6.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6.2.1 研究不足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访谈法、实地调研法,对民营展会进行研究。对于展会的现状研究,利用这些方法所收集到的信息比较有限,会使得到的结论较为片面和带有一定的主观成分;其次,由于访谈对象出于保密原则,对民营展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没有予以充分的信息披露;最后,本文选择的具体案例较为单一,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却不能全面地表现出民营展会目前所存在的各方面问题。

  参考文献(略)

  会展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会展与城市互动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众所周知,会展业属于服务业的范畴,在现代服务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会展业又因其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特点而成为现代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结果显示:“国际上,会展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 1,相关的社会收入便为 9”。尤其是像德国、瑞士、法国、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举世闻名的会展国家和城市,其会展业的发展能给国家和所在城市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和国际影响力。会展作为一种经济活动还延伸到其他相关产业,从而带动了整个经济和社会进步。在中国,近三十年里,会展经济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研究表明,“2010年,会展业已经给我国带来了超过200亿元的总收入;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据将达到 1000 亿元”。如此继续发展,会展业将为城市乃至国家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武汉市地处我国经济地理的中心位置,是华中地区最大的物流中心、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中部地区最具实力的商业城市。武汉会展业历史悠久,自汉口开埠到辛亥革命前,其发展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晚清民初,随着帝国主义列强陆续进驻我国,导致我国政治格局混乱、经济实力大大削弱,会展业的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几乎停滞不前;民国期间,随着政治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武汉会展业越发没落。直到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社会大环境逐步稳定,政治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武汉会展业也得到了振兴和发展。当时中国有四大会展城市,而武汉位列其中,另外三个城市(北、上、广)时至今日依然是我国会展发展最好的城市,武汉会展却历经波折。1995 年,政府为招商引资炸毁了“武汉展览馆”,这一错误的决定直接导致了武汉会展业走向衰弱。近几年,武汉凭借其区位、交通、商业、文化、科研等优势又开始大力发展会展业;再加上政府的政策扶持,2007 年湖北省及武汉市政府将发展会展业列入了《发展纲要》,武汉会展业逐渐呈现蓬勃发展之势。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武汉“1+8”城市圈实验区的推进,武汉已经具备了发展会展的难得机遇。无论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氛围等大环境来说,还是从会展发展所需的展览中心等基础配套设施来说,武汉已经具备了发展会展的基础条件,但是发展观念和发展策略的落后,导致了武汉会展并不与其基础条件相匹配,在全国范围内还不够发达的。如何结合自身的优势、利用大环境优势充分使武汉会展业得到良好的发展,使武汉重整旗鼓真正成为有实力有魅力的会展品牌城市?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索的问题。本文即试图通过对会展城市与会展业的互动研究进行梳理、研究,结合武汉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尝试寻找适合武汉会展业发展的模式,以期对武汉会展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现实参考。

  1.2 研究意义

  笔者在《中国知网》以“会展”为关键词搜索到相关文章 29228 篇,然而其中涉及到“武汉会展”的仅有 299 篇,只占到 1%。确实,我国学者对会展的研究基本集中于对北、上、广等会展业发达的城市,然而事实上像武汉这样的欠发达城市才更需要先进理论的借鉴和指导。通过分析研究,299篇关于“武汉会展”的研究80%都集中在会展经济和会展发展路径的研究上,基本不涉及到会展与城市的互动研究。以此299 篇为样本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专门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武汉会展市场。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具备良好的会展业发展条件,然而目前武汉会展业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北、上、广等会展发达城市,在全国范围只属于中等水平;同时随着武汉举办的大规模国际性会议和展览的逐年增多,发展中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至于发展模式的选择更是无从谈起。武汉会展的发展需要引起更多业内相关人士、学者的重视和研究。其二,从我国大多数城市对会展的研究来看,对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解决办法,忽视了对国内外发达的会展城市的经验借鉴,借鉴也仅限于生搬硬套而忽视了进行本土化的研究,理论上难以突破,可操作性也不强。其三,基于本文写作的需求来看,样本文章中基本不涉及到会展与城市的互动研究,大多集中于会展的影响研究,特别是会展的经济效应,或者城市举办会展所应具备的条件。所以本文以“会展与城市互动”为研究重点,选择武汉会展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对武汉会展与城市互动模式的构建,将为武汉会展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总结国内外关于会展的文献综述,对会展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通过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论述找到适合武汉发展的会展模式。在实证的运用上,武汉作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和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典型城市,以它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与城市互动关系,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依据,研究并建立适合其发展的互动模式,对武汉会展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问题的解决方法上,弥补其他城市在会展研究上往往只是片面的研究会展对城市或城市对会展的影响的局限性。在武汉会展与城市的互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寻求国内外会展城市的发展经验,构建了会展与城市互动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武汉会展的发展模式及对策思考。这些为以后武汉会展的研究者提供初步的理论参考。

  第二章 会展的基础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会展的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2.1.1 对会展相关概念的认识

  ⑴会展的定义

  关于会展概念的认识,学术界还远未形成共识。会展研究专家应丽君认为:“会展是一种旅游产品,是因为举办各种会议、博览会、展览等活动而产生的”许峰 (2002):“会展概念是一个‘舶来品,它对应国外发达国家所指的MICE 市场”。梁留科 (2004):“会展是会议、展览等集体性活动的简称;会展业是指通过举办各种博览会和展览展销会,能够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现象和行为的产业”。

  ⑵会展活动

  会展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活动,包括会议、展览、大型活动等不同的形式。马洁、刘松萍等认为:“会展内涵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

  ,各活动相关者聚集在某一个特定的地方而形成的传递和交流信息的群众性社会交流活动;外延包括各种类型的博览会、展览会、展销会、大中型会议、竞技运动、文化活动、节庆活动、庙会活动等”。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企业、参展观众等。会展包括综合性会展和专业性会展两种形式。综合性会展是各个方面各种形式的展品(物)在某一个特定地区(会展中心)集中展示而形成的会展活动,如上海世博会;而专业性会展是某一种或一类展品(物)的集中展现,如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

  ⑶会展业

  会展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它属于服务业,又具备经济产业的属性。一般狭义的会展业是指为赚钱而举办的会展活动企业或相关部门组成的行业,包括行业协会、会展公司、会展中心、布展撤展公司、展览设计公司等。广义的会展业包括旅行社、交通、酒店、餐饮、通讯、广告等会展相关服务部门。

  2.2 会展业文献综述

  2.2.1 国外会展业文献综述

  会展对城市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但是,目前国内外单独针对会展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是较少。国外会展业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会展的经济影响、会展目的地形象、会展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会展观众影响因素和会展机构职能等5个方面。

  ⑴会展的经济影响研究

  会展的产业带动效应为 1:9 在前文中已经论述过,在此就不再赘述。更直观来讲,目前国际会展业的产值约占世界GDP总和的1%,加上会展业对其他相关产业的联动作用,这一数值可达 8%。所以学者将研究重点集中在会展的经济影响方面。会展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正是由于会展业强大的经济带动作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Braun(1992)指出会展活动产生的经济效益大约是其本身的 2-3倍 ;2011年,普华永道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会展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力》的研究结果显示:会展行业每年为美国带来 170 万个就业机会,直接消费 2630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中的 1060 亿美元来自会议行业;会展行业每年创造的劳动税收 600 亿美元、国家税收 143 亿美元和各地方税收 113 亿美元。会展行业在支撑就业和增加财政收入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会展目的地形象研究

  会展目的地形象研究对于会展目的地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大多数学者会选择以具体城市的会展业形象影响因素为实证研究,从会展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度研究影响城市成为会展目的地城市的形象因素,或从另一个角度研究发展会展对城市形象的积极影响,作为选择会展目的地城市的重要标准。

  (3)会展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研究

  会展目的地对于会展活动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了一场展会的参展商、参展观众人数,也决定了展会品质。一般会展组织者有选择展会地点的权利,他们通过主观判断和客观分析最后确定会展举办地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政府主导的会展活动中,政府和行业协会有权决定会展目的地目的地;而市场主导的会展活动选址中更为重要的则是会展活动承办企业,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对市场的认知选择会展地址。其中 Hu and Hiemstra (1996)认为价格是影响会展选址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建议将价格策略作为会展目的地竞争的关键;而且不同规模会展的组织者对选址要求具有较大差异。同时也有很多的学者认为目的地因素和会展设施因素是影响会展选址的两大影响因素。

  第三章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会展与城市互动研究 ...........17

  3.1 会展与城市的关系分析...........17

  3.1.1 会展对城市的作用 ..........17

  第四章 实证研究——武汉会展与城市互动.......35

  4.1 武汉会展业发展SWOT分析.....35

  4.2 武汉会展与城市互动研究.............41

  第五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48

  5.1 全文总结...............48

  5.2 创新之处..............49

  第四章 实证研究——武汉会展与城市互动

  4.1 武汉会展业发展 SWOT 分析

  ⑴SWOT分析法

  SWOT 分析是广泛用于产业分析的一种较成熟的战略分析方法,现作SWOT 分析图如图4.1所示:

15312765315b456cf3215e0762228.png

  ⑵武汉会展业SWOT 分析

  用 SWOT 分析法分析武汉会展业发展将有利于认知大力发展会展业的意义以及发展战略选择。在此笔者将运用 SWOT 分析法对武汉会展业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具体情况如下:

  优势(strength)分析

  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拥有高度发达的交通运输能力、强大的经济实力、牢固的产业支撑、雄厚的科教实力、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都为武汉会展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5.1 全文总结

  会展自发展伊始就与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它深刻的改变着一个城市的面貌及命运。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结构的不断演进和优化升级,会展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开放度、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会展业与城市发展互为支撑,城市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支撑;而会展又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经济效益的支撑。

  我国会展业的发展相对世界会展业先进国家还是比较晚,并且在其发展之初因为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都不稳定,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发展相对缓慢。直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全国范围内广泛实施和稳定后我国会展业才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开始作为一个产业和一种经济发展方式蓬勃发展。但是,会展业城市的关系是从其存在的时候就确立起来的,形影不离、相互依存。城市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现代化服务产业基础,是会展业得以发展的强大后盾;而会展又为城市创造了更大的经济和社会利益,成为城市发展的源源动力。总之,会展与城市是一种相互依存、高度互动的良好关系。

  武汉的会展业的发展需要学术研究作为基础,我国关于武汉的会展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专门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武汉会展市场。其二,从我国大多数城市对会展的研究来看,对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解决办法,忽视了对国内外发达的会展城市的经验借鉴,借鉴也仅限于生搬硬套而忽视了进行本土化的研究,理论上难以突破,可操作性也不强。其三,基于本文写作的需求来看,样本文章中基本不涉及到会展与城市的互动研究,大多集中于会展的影响研究,特别是会展的经济效应,或者城市举办会展所应具备的条件。

  参考文献(略)

  会展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四:南宁会展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当代会展业发展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会展业的举办形式、举办内容和会展功能、服务配套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并且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会展经济形态。会展经济的高回报率、低交易成本、高产业带动系数等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目前,一些发达城市和地区已将会展业或会展经济作为其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会展业与旅游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当地会展业的发展会为旅游客源市场带来可观的人数,为旅游企业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同时,旅游为会展提供了配套设施和服务,增加了会展举办地的吸引力。其具体表现为:首先,会展旅游者与其他形式的游客相比购买力更强,消费档次高,规模大,这给当地旅游业带来了很大的利润上升空间;其次,会展活动的举办时间一般较长,这使与会者有充足的时间参与休闲娱乐活动,为当地旅游业提供潜在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播及交流,为旅游业的市场开发提供了新的平台;最后,由于会展活动的与会人员数量比旅行社日常接待的规模大很多,这为旅行社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所以,会展业的发展会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也是越来越多的旅游学者开始研究会展的原因。

  随着城市会展业的快速成长和会展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很多城市和地区对会展业的发展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逐渐形成知名度高的会展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西安、昆明等等,这些会展城市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目前很多城市发展会展业时出现很多不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的现象,盲目发展会展业,不考虑城市自身条件与时代的不同照搬固有的会展发展模式,以及盲目选择会展发展模式造成资金与资源的严重浪费,这些因素相互叠加组合严重限制了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现阶段从理论分析会展经济发展模式及其选择,能更加明确地了解影响城市会展业发展模式的因素、对弄清城市会展经济发展模式的原理和规律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深度了解影响城市会展业发展模式的因素、发现并理解城市会展经济发展模式的原理及规律有着积极作用,在实践中,若想让城市会展经济的发展走上正确的道路,应该综合运用上述规律等来选择其发展模式。

  1.2 研究意义

  就目前旅游的相关学术研究中,对会展的研究多数是在研究会展旅游,很少有从会展自身的角度研究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而有关会展模式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城市会展经济模式的选择并不能生搬硬套,需要通过一定的理性的分析之后,才能找到合适的发展模式。文章分析了我国城市会展经济发展模式影响因素及内涵,为城市会展经济发展模式选择提供的参考具有重要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有关城市会展经济的研究,多数是定性的,相关模式选择的过程也缺少科学理论的支撑。文章首先提出了会展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其次,根据影响城市会展经济发展的因素构建了四种城市会展经济发展模式,概念的提出和模式的构建在理论上都有一定的意义。

  1.2.2 实践意义

  根据对城市会展企业竞争力、行业管理现状、会展相关基础设施和城市经济环境基础分析,综合选出的会展经济发展模式,是结合客观发展条件与城市会展发展现状所得出的结论,对以后的会展研究和实际的应用有着参考作用。

  2.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会展

  从国外对会展研究的主流观点看,会展活动主要包含会议(Convention and Conference)和展览(Exhibition)两个基本组成部分。通过两种现象反映出来:其一,在西方国家,人们一般称会展业为会议与展览业,在一定程度上是将会议和展览区分开来的;其二,展览场地大多兼有接待会议和举办展览的功能,因而大多数被称为会展中心。随着体育赛事、节庆活动的展开,人们将其统一纳入会展活动的范畴。

  从狭义的角度,会展即展览会和会议,是指多人在一定地域空间内聚集在一起,举行的定期或者不定期的集体性的物质、文化交流活动。例如 M&E或C&E通常就是在欧洲对于会展的简称,即Convention and Exposition或Meeting And Exposition。

  从广义的角度,会展外延很广,即通常所说的会展MICE,是各相关展览的总称,内容包括各种类型的专业会议(Meeting),如公司会议、协会会议等;奖励旅游(Incentive Travel),指以为了奖励特定对象而进行的旅游活动;大型会议(Conventions),主要是指协会或社团组织的会议,如展览会、展销会、博览会、招商会等;以及节事活动(Events),包括各类庆典、节庆活动、体育活动、文化或科技类活动等。

  2.2 理论基础及方法

  2.2.1 竞争优势理论

  哈佛商学院教授,竞争战略和国家竞争力领域的国际权威之一迈克尔·波特于 1990年提出了产业竞争力理论,又被称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的角度来阐述产业竞争力。就本文所探讨的城市会展业而言,笔者认为用产业竞争力理论同样可以对其进行评价和分析。因为,国家竞争力优势理论是从国家的层面出发,以产业发展为基础进行分析,对于城市会展业,所不同的是,从城市的层面出发,但同样也以产业发展为根本点,只要缩小分析的范围、转换分析层面,就可以尝试利用产业竞争力理论来对城市会展业的发展进行分析。

  针对竞争力的研究,波特早期的重点是研究企业的竞争力问题,后来将其扩张到产业和国家的层面上来,并提出了“钻石体系”模型,他认为影响国家、区域或是产业形成高层次竞争优势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六种:生产要素;相关和支持产业;需求条件;企业的结构、策略、竞争对手;机会;政府。这几个因素在每个产业中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应该分别加以评估,值得注意的是,钻石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不断变化,内部各要素都在相互影响,形成的是一个动态的体系。

  竞争优势理论对城市会展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意义在于: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优势在于其具有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城市会展经济是城市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在发展会展业时,为了打造高层次竞争优势——差异性竞争优势,在这6个因素中,哪个因素的应用最需要加强,可通过运用钻石体系来确定,找出对城市会展经济发展模式产生影响因素的因子,进而总结出城市会展经济发展各类模式,对城市会展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3.城市会展经济发展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 13

  3.1 城市会展经济的“波特钻石模型” ............... 13

  3.2 影响因素确定 ............... 13

  4.城市会展经济发展模式的划分 .................. 19

  4.1 城市会展经济发展模式的划分目的 ................ 19

  5.南宁市会展经济发展模式的判定 ............ 23

  5.1 对市场驱动模式的判定 ...... 23

  6.市场驱动模式下的南宁会展业发展对策

  不同的发展模式对应不同的对策,作为西南地区的贸易中心,南宁会展在市场模式的驱动下,将全面开放会展市场。其中以东盟地区国家为主的国际会展公司将大量进入南宁市场,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当地的会展企业带来了挑战。同时,南宁在市场模式带动下会展也将更加的市场化,若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就需要将市场的主体即会展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带动整个城市会展业的发展。从下面是根据南宁市会展业在发展市场驱动模式的过程中,需要改进和增强的地方。

  6.1 扶持会展企业成长

  6.1.1 加强会展企业竞争力

  在市场规律的调节以及会展经营者的共同作用下,会展产品从无序竞争,逐渐向品牌化、规模化发展。首先,会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者要利用和尊重市场整合的规律,要明确南宁会展业未来发展要以品牌和行业进行整合的目标,要寻找深层次的服务内容,从而到达对客户资源的多层次重复合作,同时,要与时俱进,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更要注重科技成果的重要性,同时也应该认清行业技术壁垒的重要性。其次,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和职能要逐渐从引导者像辅助者转换,逐渐减少会展业对其的依赖程度,将支持的方向放在鼓励会展企业自行办展,发挥其会展主体该有的作用,即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分析,主办者、组织者、专业展览公司制定相应的展会计划,另外也要根据情况适当的开发新会展项目,打造已有会展品牌,使会展企业在名誉和效益上都有收获,提高企业在会展市场中的竞争力。最后,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要为会展企业提供全面的信息,以会展企业通过及时了解到行业动态和相关参展商、专业观众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宣传、营销等前期工作,同时要对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以便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提高会展经营市场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7.结论

  7.1 总结

  对城市会展经济发展的研究是当前该领域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无疑为该探索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考角度。总结本文所做的工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由于各个城市的会展市场、产业管理水平、基础设施以及经济水平在客观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城市会展经济的发展也要根据各个城市自身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模式。

  (2)通过查阅相关的会展领域的文献和研究报告,本文提出了城市会展发展模式的定义:城市会展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一个城市所选择的关于该城市会展业、会展基础设施等会展要素的总体发展战略以及为了实现这个发展战略的相关运作方式的概括和总结。它的核心是解决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的会展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3)通过分析影响城市会展经济发展的因素,总结出了四种城市会展经济发展模型,分别是:市场驱动型、政府驱动型、基础设施驱动型、经济驱动型。并具体阐述了这四种模式的特点。

  (4)结合南宁市会展业发展实际情况,利用模糊综合理论,对四种发展模式进行判定。判定结果为南宁市会展经济适合市场驱动型发展模式,针对南宁市发展此模式提出了对应的发展建议。

  7.2 展望

  对城市会展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无论从理论方法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都有指导意义。但由于城市会展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分析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以及个人能力有限,学识不足,本文对城市会展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够系统、不够全面,本文所做的模式研究工作只是一个研究的思路和切入角度,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

  (1)完善影响因子

  本文运用波特“钻石体系”确定了 11 个影响因子,但是影响区域和产业发展的因子与城市会展经济发展毕竟有许多差异,所以,如何采取更为科学、严密的评价方法来确定影响城市会展经济发展模式的因素,以及完善影响因子,是有待研究的问题。

  (2)深入研究发展模式

  关于城市会展发展模式的分类要从更多的角度来研究。

  (3)加强实地考察

  本文仅仅解决了城市会展经济的发展方向问题和以何种方式发展会展问题,而对接下来具体如何发展的问题研究欠缺,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加强这方面的探讨。

  参考文献(略)

会展论文2014|会展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

http://m.haohaowg.com/lunwen/134363/

推荐访问:

经济论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浅谈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教案浅谈 下一篇:约翰费斯克_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中的大众形象解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