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

2024-07-05 政治 阅读: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政治性与政策性、多元性、时效性和前因导向性等教学特点,是任何一门政治理论课所不能替代的。神马散文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是教育部要求大学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是面向大学生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课程。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也是开展爱党爱国教育和学习领悟党与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途径,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实践平台。目前,“形势与政策”课中灌输式教学模式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面对新时代教学的发展对该课程在分层次、分类型教学方面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广东海洋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广东海洋大学必修课考核机制不健全,由于其自身特点,目前该课程主要通过开卷考试或者论文提交形式进行考核,从而造成学生考试压力不大重视程度下降,甚至出现抄袭的情况,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际效果;“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教育部下文的课程,在实际操作中因各个高校自身情況设置模式有很大不同,有些归口马克思主义学院有些归口教务处甚至下放到各个院系管理,这就造成交叉管理从而造成职责分工的混乱;在教材方面由于没有统一教材,在教学内容中基本理论和教学要点没有明确规定,从而造成传授过程和教学内容不一致;在教师队伍方面,由于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教师数量不足教学任务压力较大,思政课专业教师远远无法满足教学要求,目前大部分院校由辅导员等教师兼任上课,在教学时就存在教学水平不一,教学目标和内容随意等问题;大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由于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少自己分析思考问题,从而达不到课程预期效果。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认知方式和自我价值更独立,当传授内容和自己的判断不一致时往往会存在质疑和不接受等情况,从而会出现学不学都一样,考不好也无所谓等厌学情绪,甚至出现旷课等情况,这也是目前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意志不坚定的普遍现象,从而使“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大大降低[1]。

  二、分层次、分类型教学的含义和必要性

  学习动机理论认为,要更加重视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要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学习。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学习积极性。分层次、分类型教学主要就是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素质和层次进行分类和教育,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进行区分,同时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地进行教育和管理,从而把学习看成一件快乐的事情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2]。分层次、分类型教学立足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差异,将学生分成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按照年级、专业制定教学目标,有助于让学生充分理解“形式与政策”课的专题内容,增强学生对社会、世界、生活的关注有利于学生发挥自我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和思考能力;有利于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积极调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真正做到广东海洋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的“因材施教”,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形势与政策”课分层次、分类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对策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分类型教学

  要根据大学生专业的不同、学科背景的不同、知识基础的不同、智力和非智力特征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制定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开展差异化教学。为实现广东海洋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首先要对全校学生进行分层次、分类型教学改革与实践。广东海洋大学本科学生从纵向角度看,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也不相同。农林类的学生,对于涉及农林方面的形势与政策的专题更感兴趣;文科类学生对理论性的方针政策、国际关系等感兴趣;理工类学生,可能对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某一领域比较感兴趣;艺体类学生,更喜欢在实践中理解形式与政策。这几类学生大一到大四知识水平和理解力也不相同,这就要求学校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形式与政策”课的安排上,分层次、分类型考虑到学生的特点[3]。将教学内容与不同专业的学生相结合,将教学目标与不同年级的学生相结合,使大学生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肩负国家的使命和自身的职责。

  (二)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不同专业类别学生的“形势与政策”课要体现分类型、分层次教学的特色,首先由任课教师的授课特点和授课质量以及讲授方法等方面决定。艺体类的学生有的比较活泼不喜欢非专业课程,这就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擅长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激情,表达能力以及教态较好,具有感染力。同时,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精心备课,组织学生通过相关的艺术体育知识或者通过表演、演讲、故事会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深入理解专题,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专题学会思考,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增强专题效果。给理工科类的学生上“形势与政策”课,要求任课教师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政治理论素养过硬,知识储备丰富,授课知识点要清晰,任课教师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在讲课过程中,结合相关专业的科研成果、数据等联系学生专业知识深入讲解专题内容。大一到大四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制定不同专题内容,切实讲好这门课程。而文科生思维发散,对文科类知识易于理解善于变通及思考,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最好有本专业的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有前瞻性思维,最好选派马克思主义学院知识渊博的专家,或者相关专业且会上课、上课好的辅导员,给学生上课。授课过程中,教师能灵活运用知识,通过小组讨论、调查报告等形式,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形势与政策各个专题有自己的客观看法[4]。(三)改革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分层次、分类型实践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从内容深浅要求来设计,应该有基本目标、中等目标、较高目标,还应有记忆目标、理解目标、运用目标。其实每一类具体目标对于不同类别、层次的学生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如基本目标,一般来说是对知识掌握的要求,文科类与理工科类就应该有区别,不同的教学目标确定后,再设计相应的差异化教学内容。差异化教学主要目的是因材施教,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类,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次教学。目前最新的教学理念的共同倾向是在教学方法的作用下教学生自主学习。虽然每一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摸索出自己一套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体系,但是在面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时,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体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在强调个性时,一类学生教法的共性特征是不容忽视的。比如,文科学生可以多使用讲授法、讨论法,因为其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而理工科学生可以多使用分析法和案例法,因为具体的数据和案例更有助于他们理解抽象理论;对于艺术类、体育类的学生,可能多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将更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5]。关于考核方法,在评价过程中不能过于注重卷面成绩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变,学习过程和经验的改变,学习方法和能力的掌握,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评价应注重多元化尤其是使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强调评价对象在自我反馈、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和自我理解中的作用。此外,提倡对学生评价面向未来,重视对评价对象的尊重,深化和发展形成教学评价。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应将知识、能力和质量评价统一起来。

  “形势与政策”课分层次、分类型教学的探索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也是教学理念的创新。同時,“形势与政策”课分层次、分类型在教学中如何合理地分类教学对象,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如何分层次组织教学活动进行差异教学,以及差异化的学习成果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分级、分层差异化等方面的支撑体系设计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我国周边关系发展可具体分析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朝鲜半岛

  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在东北亚地区,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始终牵动着大国利害关系,影响着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缘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半岛两国的战略选择,将与大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虽然朝鲜和韩国都在竭力谋求统一,但是双方存在的理念与利益冲突,造成了一种一致谋求统一却又坚持对抗的局面。近些年来,双方的各项交流合作逐步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朝韩关系的发展已成大势所趋。但是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朝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综合而论,新世纪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时起时伏、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半岛南北双方真正走向和解,只有在中美等大国的支持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二、日本

  2009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7周年。中日关系呈现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且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其走向将直接牵涉到我国的东部安全。而近几年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日中关系在发展中却有存在着许多隐患。人本政府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强硬态度,严重影响地区的稳定,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也引起众多亚洲国家的不满,钓鱼岛问题也激化了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矛盾。虽然我国政府从大局出发,采取了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进入21世纪后,日本不断突破向海外派兵的限制,扩大对美军事支援的范围。日本实施海外军事干预意志和能力的增强将成为东亚地区的潜在威胁和中日冲突的隐患。

  三、美国

  中美关系保持总体稳定并有新的进展。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在一些热点问题上加强沟通,双边关系的战略内涵更加丰富。两国军事交流与互信得到增强。在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中,美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大国因素,也是对我国构成最大威胁的国家。苏联解体后,其继承者俄罗斯对我国周边格局的影响回缩到我国北部方向,而美国作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对我国周边格局的影响力进一步上升,已成为最主要的外部因素。美国的影响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全方位性,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美国的影响在手段和方式上亦具有多样性,一是保持直接的军事存在,二是发展同我国周边国家的军事合作,三是介入和干预地区热点问题和危机。当然,目前美国对我国周边安全的威胁大都是间接和潜在的,而且其对华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在遏制我国的同时,也同我国进行“接触”与合作。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或延缓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美国对我国的威胁。

  四、中亚

  与中亚国家关系不断深化。2009年是我国与中亚国家建交17周年。17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成功解决边界问题,不断增进互信,共同建立“上海五国”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已成为新型国家关系和区域合作的典范。中亚地区面临着颜色革命的冲击,国家政局动荡不安。中亚地区毗邻我国西部边境,自古以来就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亚五国作为苏联解体后出现的国家,地理上位于大陆心脏地带,是大国政治势力和地区政治势力缓冲区和交汇区。在经济上,其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文化上,中亚是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和儒教文明的结合部。我国和中亚各国是长期睦邻友好的关系,并应继续保持良好的关系,成为长期的政治、经济贸易伙伴,以保证边疆地区的稳定。

  五、俄罗斯

  中俄关系取得长足发展。 两国高层互动频繁。我成功在俄举办“中国年”活动,举行300多项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我国北部地缘方向仅有俄罗斯和蒙古两个邻国。俄远东地区和蒙古的形势相对稳定,不存在重大现实热点和安全隐患。同时,我国与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良好状态,并且在近期内不会发生动摇。因此,该地区的政治格局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作为俄罗斯的邻居,中国尤为关心,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

  俄在对外政策上,其作为欧亚大国的地缘政治决定其外交政策的平衡性,实施欧亚并举的双头鹰外交。西部,把外交重点放在独联体地区,对欧盟签署“通往未来路线图协议”。对美,虽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分歧,但短期之内不会发生直接的冲突与对抗。在东方,则加强与我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全方位关系,同时积极参与朝鲜核问题。两国的联合军事演习也表明两国的军事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两国政治走向合作的体现,为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奠定了基础。强大的邻国就像一把双刃剑,假如它对你友好并能给你带来利益,就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这样利益倍增,这个邻居越强大,你所获得的利益可能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说,复兴后强大的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中国周边国家无法无拟的。

  六、南亚

  与南亚国家关系稳步发展。在南亚地区,印巴冲突由来已久,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备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印度和马基斯坦的冲突直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近年来,两国在核军备和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克什米尔冲突时紧时缓,印巴冲突对南亚安全局势,和我国西部边境的安全有重大关系。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其21世纪军事战略是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巴基斯坦,制弱小邻国,遏制中国,拦阻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的目标。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地联系的海上必经这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中国的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印度作为一个区域性大国的地位在升高,国际影响也在不端加强,而中印关系也已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和发展。双方的经济贸易逐步扩大,且中印双方都致力于经济的发展,都需要良好的周边华宁,共同利益将决定两国在今后较长时间里保持密切的关系。我国与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则将会长期维持下去,两国关系将获得不断的发展。我国与南亚的关系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七、东南亚

  东南亚诸国的对外战略对于大国关系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地理位置上,东南亚国家对外战略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依托于一个地区性的同盟。受到政局动荡和恐怖主义的影响,东盟各国的经济受到打击,海外市场缩小,外资流入减少,旅游业衰退,如何实现国内政治的稳定和经济复苏成了东盟国家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东盟可以说是我国崛起的一个战略支点,我国在金融危机中的负责任的表现,促进了东盟国家与我国关系的新进展。在印度洋海啸灾难中,我国伸出援助之手,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建立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启动和我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使我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和政治互信达到了新的水平。但是我国与一些东盟国家之间也存在主权争端,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但总体形势是平稳和可控的。双方在经济上有竞争,在政治上有共同的战略利益,两方的关系必将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密切,无论是合作的内容还是合作的层次,都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八、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

  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的恐怖主义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构建稳定的周边政治格局的严重威胁。阿富汗和中亚地区是国际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的重要基地和活动场所,中亚地区出现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不断扩大,已经给中国的西北边疆带来了巨大压力,中亚某些国家公开号召境外民族回归“历史祖国”。在此背景下,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疆地区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分子,与境外(包括中亚国家)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分子相结合,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使得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恐怖威胁。在东南亚,当地的伊斯兰激进势力与“基地”组织相勾结,制造了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已成为东南亚地区安全的现实威胁。在南亚的印、巴等国,恐怖主义活动也出现新的发展势头。坚决打击恐怖主义,是我国维护周边政治格局的重要手段。

  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总体态势良好,局部地区比较动荡。我们只有与周边和睦相处,才能共同繁荣发展,只有贯彻“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才能有长期稳定与和平。只有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处理好外部事务,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需要制定妥善的战略,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强大的国防力量。科学技术创新。我们还应注意到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所激化的隐患,联合一切联合的国际力量削弱,周边环境中不利因素,扫除和平发展的一切障碍。同时与周边国家相处过程中,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形势与政策论文

  1、民生财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分析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伴随着经济的良好发展,社会事务需求也不断增多,与此同时也引发出来越来越多的人民利益诉述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改善民生建设的难度,民生建设改善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要知道,民生财政是“庶政之母”,加强民生财政建设能有效缓解社会经济压力,消除社会经济矛盾,确保社会经济得以长久稳定发展。以下就民生财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展开分析。

  1.1、是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改善民生财政建设,宏观角度上是要求财政建设从社会经济体系架构改革出发,立足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而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特别是在社会保障领域、教育领域、住房保障领域、公共卫生领域等民生方面的财政消耗,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种不同的社会需求,进而达到“中国梦”与“人民梦”的相互统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民生基础。

  1.2、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

  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多方面要素支持,宏观角度上要求通过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充分发挥财政分配功能作用与地位,着重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把财政支出向人民群众保障领域转移,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包括公共卫生医疗设备、教育、社会住房等社会服务问题,进一步缓解社会民生矛盾。

  1.3、是推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具体体现

  数据表明,2012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普遍增长,且多数地方占到了当地公共财政支出的50%以上。以安徽省为例,据财政厅厅长罗建国说:“2012年,安徽省民生支出3161.2亿元,增加553.8亿元,增长21.2%,占全省财政支出近80%。”一系列数据说明了民生支出比重正在不断优化。可见,加强民生财政建设,必须把财政支出重点向人民群众公共需要或公共服务转移,解决公共服务不到位的局面,进一步推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建设。

  2、民生财政建设面临的问题

  2.1、管理体制问题

  随着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拨款的形式也向复杂化、多样化趋势发展,政府投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然而,财政管理体制中的事权和财权不匹配,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决策权都在上级领导手上,下级领导空有管理头衔,却无法实施正确的管理权限。这种不平衡的决策方式,使得地方政府压力加大,导致很多民生政策无法落到实处。除外,由于财政局财政管理的组织建设不完善、财政管理人员配置不合理、职能分配不明确。财政局在进行财政管理工作时,缺乏健全的财政管理监督与控制体系,甚至出现私自挪用单位内部资金、私设账外账,避开财政监督把单位预算外的收入据为私有,进行公款玩乐等情况,严重影响了财政局的经济利益,民生财政建设受到影响。

  2.2、财政约束问题

  从现阶段我国政府的财政决算预算看来,财政管理模式单一,无法精确、完整地反映出政府的债务、资金等情况。从财政局发布的财政预算信息来看,财政报告不够全面,对资金使用细化不到位,存在多方面不足,极容易滋生腐败行为。由于财政资金管理缺乏足够的公开透明度,这种模式下的财政报告也缺乏足够的约束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民生建设工作开展的难度。

  2.3、资金管理问题

  首先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相关的一些民生领域尚未完全向社会资金开放,再加上社会公益、慈善等民生领域制度建设不健全,使得社会资金流入民生建设领域的渠道单一,民生建设支出仍然需要附属财政投入。

  其次是民生资金使用存在“越位”与“缺位”现象。民生建设项目虽然遍布社会各大民生领域,然而发达地区却相比于经济欠发达或者偏远地区更为深入。

  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水平较高,在这种经济条件较好的大环境背景下,出现“越位” 的情况就比较多;而在经济落后地区,由于受到经济限制,一些应用政府承担的民生领域得不到相应的建设,多会出现“缺位或不到位”的状况。显而易见,民生建设现阶段还存在明显的资金管理难题,出现地区建设不平衡现象。

  3、完善民生建设的几点可行性策略

  民生建设工程意义重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针对当前民生建设工程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加以改变,才能提高民生建设水平,以更好地发挥民生财政对扩内需、调结构,促和谐的多重效应。

  3.1、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的过快增长。通过把财政支出向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设施等方面转型,凸显社会公共保障在国民经济总值当中的比重,加大公共设备与产品的供给,努力做到经济性公共服务与社会性公共服务相互统一,让民生建设项目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得以服务大众,服务社会。

  3.2、要以财政改革为先导,强化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实践证明,行政改革与财政建设制度的变革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财政建设制度的变革会引发行政建设改革同步改革。因此,财政制度改革可以作为先导,现行一步进行改革,引导政府行政改革。例如通过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整合到统一的平台,加强对单位基层和管理层的内部控制,确保财政管理记录、财政报告信息和其他财务管理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完整性。在企业岗位设置上,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决策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制定比较合理的,操作性强,有激励性的考核方案,形成相互激励、相互制约为主体的运作模式,以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

  3.3、继续改革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照顾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政府。民生建设工作不仅联系着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与处室,与千家万户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当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下,一些欠发达地区及基层政府事权、财权不匹配,财政财力不足。民生建设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建设。对于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应重点建设,而一些地处偏远,远离中心城区的地区应充分放权,给予优惠政策,大力鼓励其快速发展。

  4、结语

  民生财政建设工作的进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目的不单是为了优化民生管理,同时也是为了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使民生财政建设发挥最大的功能效应,从而改变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对关于民生财政建设做出思考,以找出提高建设水平的可行性策略,对于实现民生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光荣.解决民生问题的路径研究综述[J].东方论坛,2012(03).

  [2]胡建国.对安徽省构建重大民生资金监管工作机制的思考[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5).

  [3]杨志安,闫婷.关于民生财政本质的探讨[J].商业时代,2012(17).

形势与政策论文

http://m.haohaowg.com/jiaoan/338186/

推荐访问:

政治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行政文秘工作职责_行政秘书个人年终总结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