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工具|物理《功》的教学教案设计

2021-09-16 物理 阅读:

  篇一:教学设计---功

  一、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终极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在新授课中,精心设计学习情境,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顺利进入角色,达到全面理解新学概念的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九年级的学生,学生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压强和浮力等知识,具备了学习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但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能的转化相关知识,所以在研究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时,很难直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在引出“功”下含义前,将从汉字“功”的含义中“成效”的意思出发,说明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这样从“成效”出发引用“力学”里的“做功”,对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帮助。学习功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和拓展,也是为学习后面功率、机械能、机械效率等知识作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含义。

  (2)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识别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

  (3)知道功的单位。

  (4)能利用的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功。

  (2)经历探究,了解改变做功大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创新思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功的概念;能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判断力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没做功,识别“垂直无功”。

  四、教学资源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大木块、小木块、大钩码(100g)、小钩码(50g)。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

http://img1.qq.com/2008/pics/12002/12002000.jpg

  

  

  

  提出问题:

  (1)图片中可以运用哪些力学知识来解释?

  (2)如何改变力的作用效果?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解答上述问题。

  (二)新课教学

  1.明确“成效”在物理学中的含义。

  图片展示:生活中做功的两个实例和没有做功的两个实例。

  学生观察图片展示的物理情景,讨论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所能够产生的“成效”,领会“成效”的含义,从而引出“功”。

  联系实际,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效果,进而上升至“成效”,为建立功的概念做准备。

  2.理解功的含义并建立功的概念。

  (1)实验探究: 用相同大小、相同方向的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吗?

  做法:学生两人一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同样的力提升小钩码和大钩码或用同样的力拉小木块和大木块,观察力的“成效”。

  (2)学生交流展示:比较两个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产生“成效”的条件──有力并且在力的方向上运动一段距离,领会“成效”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从实验现象入手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使他们知道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运动了一段距离,说明该力对此物体产生了一定的成效;物体没运动,说明力没有成效。

  (3)建立功的概念: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总结提升:说明力学中功的含义,建立功的概念。

  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总结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做功需要哪些条件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的距离。

  反馈练习: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强化练习:出示图片,提问:人提水桶行走时,提水桶的力对水桶做不做功?为什么?

  对水桶进行受力分析结合分析距离,学习判断力做功的方法。

  3.通过比较功的多少来确定功的计算方法

  (1)实验探究:利用桌上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看看谁做的功最多!

  友情提示:怎么做才能对物体做功?怎么做,做的功更多?

  启发思维,引入问题:提一桶水由一楼上到二楼,我对水桶做功了吗?再把水桶提到五楼呢,哪次成效大?哪次做功多?为什么?要想使我做的功更多,还有什么方法?

  分析:教师有梯度的提问能正确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解决问题,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学生两人一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如下实验:利用探究1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方案,使拉力做的功越多越好。交流展示。

  引导学生:把所有的器材都提起来,提得越高,做的功越多;把所有的器材叠放在一起,拉得越远,做的功越多。

  小结:功的多少与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关系:力越大,距离越远,做功越多。

  (2)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力学中就用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来计算功的大小,用字母F表示力,S表示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因为功的英文单词是work,我们取首写字母W来表示功,

  功的计算公式:W=FS

  功的单位:国际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1J的物理意义:1J=1N·m

  补充: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就给它起了一个专门的名称焦耳。感知1J的大小,把两个鸡蛋提高1m做的功约为1J。

  (3)应用举例:在水平地上,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m,推箱子的人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做了多少功?

  学生讨论,合作解决问题,教师给予规范化板书演示。

  4.课堂小结及检测

  小组交流,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自主构建本节的知识框架结构,教师给予适当补充提升。自主构建知识网络,自我评价收获所得。

  六、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度大,较抽象,难理解。通过备课研讨,我们补充同样的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利用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为本课的研究作了铺垫。有了这样的一个知识基础,再结合“成效”一词,学生对功的概念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了。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扩展学生实践研究的范围,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使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索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篇二:《功》教学设计

  第十五章 第一节《功》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法与学法:讲授法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阅读指导法 讨论法归纳法

  教具: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思考、回答

  通过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便于学生接受。

  教学过程

  一、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

  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二、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三、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布置作业

  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篇三:初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

  第一节 《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③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_____贡献 大功告成、事半功倍_____成效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 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 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

  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生: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

  生: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练习(投影):1.起重机将货物从地面A点提升到B点,又从B点平移到C点,在这一过程中起重机一直都在做功吗?为什么?

  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

  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

  C、学生背着书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上

  D、清洁工把一桶水从地上提起

  (二)功的计算

  师: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投影:

  由图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图乙把同样三块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与甲相比有什么关系?把一块木板提升3米呢?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 W = F S

  W— 功 — 焦耳(J)

  F— 力 — 牛顿(N)

  S—距 离— 米 ( m)

  功的单位是:“牛·米” 专业名称为:“焦耳”1J=1N·m

  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而力x力臂单位是牛·米,不能写成焦。

  投影反馈练习题:

  1、推铅球时,是否做了功?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应是哪个距离?

  2、你爬楼梯时,你是否做了功?力移动的距离应是多少?

  3、用重5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100N的物体,使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20m,拉力和重力各做了多少功?

  (三)功的原理

  师:我们已经知道使用简单机械可省力、省距离、改变力的方向,那么能省功呢?

  启发引导学生猜想。

  投影:用杠杆、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物体的图示。

  师:要得到不用机械提升物体和利用机械提升物体所做的功,分别要知道什么?怎么得到?通过图示加以说明。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数据?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

  生:思考讨论,在图上指出要测的量。讨论用怎样的方法最简便。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计算收集证据。

  生:进行计算、说操作步骤,协助教师完成实验。

  教师总结强调。

  投影练习题:使用自重可以忽略的动滑轮提起50N的重物,人对绳做的功是100J,求动滑轮把物体提起的高度。

  三、课堂小结:

  在学生自我归纳小结后,教师投影小结内容

  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即W=F×s

  注意:F≠0,S=0时不做“功” ;F=0,S≠0时不做“功”;F⊥s时不做功。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四、布置作业

  P107动手动脑学物理 1 2 3 4 5

  教学后记

  1、“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功”新概念引入,学

  生比较难理解。

  2、在力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区分日常功的认识和物理学中功的概念。

  3、功的计算,和日常功的计算的差别认识,是难点。

物理工具|物理《功》的教学教案设计

http://m.haohaowg.com/jiaoan/135202/

推荐访问:

物理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有关于物理电阻教学设计_有关于物理电阻教学教案 下一篇:[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案]楞次定律教学教案参考范文